Custom Search

Saturday, November 15, 2008

新全球金融危机崩盘专题 - 恐是一场慢性病

此次亚洲危机恐是一场慢性病

2008年11月03日13:52

虽然此次全球金融风暴对亚洲经济的破坏不会像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那般严重,但经济学家们认为,此次危机导致的经济低迷却有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给世界造成新的问题。

10年前,正是世界其他地区对亚洲出口产品的强劲需求刺激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复苏,而这种需求这一次恐怕已难以指望。看看那些正苦苦应对美欧经济迅速走弱的亚洲出口商,这一点便昭然若揭了。

Henry Fajardo在香港拥有一家贸易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南方从事钢笔和棒球帽等促销赠品的外包生产,产品销往海外。他说,自己公司的收入一年前还有1,100万美元左右,现在已减少了约60%,公司的业务过去一个月出现了骤降。

这与上世纪90年代末时的情形大为不同,那时亚洲正努力摆脱一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那次危机爆发前的经济高速增长年代,亚洲企业举借了巨额外债,建起了一大批无法为市场消化的豪华公寓楼,以及其他过分行为。当经济泡沫在1997年破裂时,由此造成的恐慌甚至蔓延到了俄罗斯和巴西。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缩减了10.5%。

但整个危机期间,美国经济一直在高科技热潮的支持下强劲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从而帮助许多亚洲国家通过向美国出口摆脱了困境。亚洲国家纷纷贬值的货币甚至成了它们的优势,使其出口产品变得更加便宜。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在几个亚洲国家造成的余波又持续了好几年,但到2000年时,泰国、韩国和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增长率都达到了5%甚至更高水平。

现如今,这场金融危机已使全球资产的价值缩水了数万亿美元,经济学家们相信,美国经济即使明年能够实现增长,涨幅也会很小,而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Chines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副会长李秀恒(Eddy Li)说,亚洲出口商目前遭遇的困难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李秀恒本人在华南也有手表生产业务。

而国内需求等其他有可能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存在问题。亚洲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提振国内需求,但却效果不佳。在除日本外的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过去10年中消费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出口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上升了约30%。

现在,韩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货币都在贬值,这提高了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荷兰国际集团(ING)驻新加坡的经济学家提姆•康顿(Tim Condon)说,人们担心,由于没有强劲的出口需求,此次经济低迷将会更加旷日持久。

不过亚洲仍然很有希望避免一场大浩劫。亚洲国家的财务状况现在要比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好得多,当时亚洲许多国家都有巨额经常项目逆差,且负债累累、外汇储备不足。这样一旦外国投资者开始冲击亚洲货币,亚洲国家的政府往往无力应对。泰铢汇率就是在投机者的打击下大幅下挫的,其他一些亚洲货币随后也相机遭灾。

现如今,亚洲国家的短期债务普遍少于当年,而外汇储备却大都高于当年。

但亚洲经济增长长期陷入低迷有可能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不利影响。亚洲是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大豆、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大买主;如果亚洲经济无法迅速复苏,这些国家也不会。

亚洲在提振经济增长方面并非无计可施。以中国为例,它最近便出台了几项刺激经济计划,如采取措施提振价格不断下滑的房地产市场,以及加大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等。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会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仅此一项恐怕还不足以使亚洲经济重回近年来的高速增长轨道,在出口推动下亚洲2006年和2007年的总体经济增长率都达到了近8%的水平。

亚洲也不排除会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麻烦,从而使经济形势更加低迷。

经济学家们正密切关注与房地产有关的不良贷款额是否出现了大幅跃升,亚洲部分国家的房地产业只是刚刚开始出现增长放缓势头。人们最担心的是中国,这里一些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据信正在大幅下降。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说,所谓水落石出,由于过去7、8年亚洲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这些“石头”都被掩盖住了。随着亚洲经济增长开始放慢,一些与以往非常不同的可能性正呈现在我们面前。

No comments: